好雨知時節

信息來源: 《企業與企業家》 責任編輯:宋克杰 2016-05-19 09:15

    我國大部分領土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緯度溫帶,一年有春、夏、秋、冬鮮明的四季劃分,而春是四季之始。因為,對于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,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,是大自然新一輪的生命循環的開始,《淮南子》“春氣發而百草生”所說的就是這一自然現象。

  在開啟新一輪的生命循環過程所需要的各種氣候要素中,春雨是最關鍵的因素。尤其在古代農耕社會,春雨對人們的生產、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。

 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,是春耕和播種的季節,及時的春雨無異于人們的生命之水,耕田、選種、播種等都要根據春雨的早晚、降水量的多少而定。在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中,春季節氣中的雨水、清明、谷雨,這三者就都與春雨有關。

  春天的風調雨順關系著全年的收成,甚至是民生和整個社會的安定。因此,人們把春雨視為神靈,頂禮膜拜。歷史上,春旱時有發生,于是,人們便對天祈禱,祈禱天降甘霖,惠及蒼生,《詩經》中就有對隆重祈求春雨的場景的描述。在我國漫長的農耕歷史上,還常常出現久旱得雨時人們歡呼雀躍、奔走相告的生動情景。春雨寄托著人們樸素的果腹之愿,祈求春雨和慶賀春雨的活動成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。

  在中國繪畫史上不少以農耕為題材的畫作里,春雨成為這些畫作的生動背景。譬如古代有很多題為《一犁春雨圖》的畫幅,畫中,蒙蒙春雨如膏般滋潤優渥,辛苦勞作的人們無不充滿了對豐年的憧憬,洋溢著恬淡自足的生活氣息。

 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度而言,春雨的意義不僅反映在農業生產、生活方面,也反映在文化方面。尤以在文學方面的表現最為集中。數千年的漫長經歷和切身體驗,使我們的民族建立起對春雨的特殊情感。春雨如膏如飴,澤潤著經冬的土壤,及時的春雨飽含著人們對豐收的殷殷期待。因此,在一年四季的雨中,春雨常常是最能激起文人創作欲望的自然景象。各類文學作品里,文人極盡描寫與贊美之能事,生動美妙地展現春雨帶給人們的歡欣與希望,抒發對春雨的美好感受,贊美春雨對大地的普惠。

  早在《爾雅》《淮南子》中,就把春雨稱為“甘雨”,《左傳》中還把春雨形容為“膏雨”。這些描述一方面表明春雨的潤澤,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珍貴?!案唷薄皾櫋薄案省钡茸盅鄢蔀槲膶W作品描述春雨的常用詞?!按河耆绺唷备蔀楣糯婆e考試常見的詩賦考試題目。

  著名詩人杜甫、陸游、楊萬里、范成大、蘇軾等,也有描寫歌詠春雨的詩篇,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為人喜愛,傳頌不已。譬如,唐詩里的“昨夜一霎雨,天意蘇群物”(孟郊),“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”(杜甫),“天街小雨潤如酥,草色遙看近卻無”(韓愈),宋詩里的“沾衣欲濕杏花雨,吹面不寒楊柳風”(僧志南),“小樓一夜聽春雨,深巷明朝賣杏花”(陸游)等,都已成為歷代傳頌的佳句。這些名篇佳句之所以流傳至今,除了與詩人高超絕妙的藝術創作手法密不可分,還與中華民族對春雨普遍喜愛的濃重情結有關。

  而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,還逐漸產生了一些固定的話語表述方式。比如“一犁春雨”,就成為古代文學作品中春耕題材作品常見的詞語:宋代蘇軾“歸去,歸去,江上一犁春雨”,袁甫“一犁春雨趁農耕”,呂祖謙“一犁春雨沃桑麻”,金代元好問“一犁春雨麥青青”,元代胡天游“一犁春雨土如酥”,明代費元祿“一犁春雨占豐年”等等,無不體現了人們對春雨滋潤田疇、惠及蒼生的熱情贊美,洋溢著淳樸舒潤的農耕文化氣息。

  春雨的重要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形容美好事物的慣用物象。歷史上,文人、士大夫為了紀念父母,修建了很多堂、軒、亭等,他們多以春雨命名這些建筑物,如“春雨堂”“春雨軒”“春雨亭”等。這是把父母之愛、父母的撫育之恩比喻為春雨。走進軒亭,如沐春雨,俯仰之間,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親情的溫暖。

  父母生育、撫養子女就像春雨滋養萬物,無私奉獻而不求回報。因此,人們把父母之愛、父母的撫育之恩比作春雨,親切而通俗。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,庾信《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少保豆盧永恩神道碑》中寫道:“是知春雨潤木,自葉流根。西伯行慶,推存及沒?!逼渌缑鞔蛑堋秾Υ河辍分幸灿小按河旮改盖?,惠物侔愛子。潤被發華妍,長養助欣喜”。陸云龍《壽魏邑侯文有歌時癸酉三月》中有“美哉,春之雨!物也,玄黃為大;父母,春其代大,父母以父母品匯者哉”。

  除此之外,古人還以春雨來比喻君臣關系、師生關系。

 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,天、地、君、親、師是最令人尊敬與感戴的,《世宗憲皇帝圣訓》卷三十二中說:“上諭曰‘五倫為百行之本,天、地、君、親、師,人所宜重……’”而春雨博灑眾施,膏澤萬物,是天賜的甘露,惠及蒼生,極其偉大。所以人們認為,最為崇高的人倫關系——“君、親、師”,就像春雨一樣值得感戴。三國曹植《獻詩》有“伏惟陛下德象天地,恩隆父母,施暢春風,澤如時雨”,唐代王昌齡《西江寄越弟》有“堯時恩澤如春雨,夢里相逢同入關”,?宋代方岳《石孫受命》有“圣澤如春雨露寬,棄遺猶不絕衣冠”,清代弘晝《圓明園泛舟恭記》有“吾思圣恩周海內,如日月之無不照,如雨露之無不潤”……

  春雨潤物,化育生機,為萬物帶來蓬勃活力,與師德、教化也有相同之處。因此,人們也常把政教感化或道德境界比為春雨潤物,贊美那種默默奉獻的精神?!暗屡河?,教拂秋霜”“杏壇化雨,程門春風”“孔席之春風,周庠之化雨”“坐春風,沾化雨”……都是人們贊美師恩、歌頌教化的經典之說。

 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,對春雨喜愛與重視的深厚情感,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。春雨已經成為能夠喚起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,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所形成的文化共識與美好記憶。(渠紅巖)

(責任編輯:宋克杰)

? 国产爽爽爽